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卓言絮语:高校学生会代表了谁?

“学生会不代表我!”这是2017年中大校园内一名学生与学生会干事争辩时爆红的一句话。当时这位同学想在贴满了港独言论的“民主墙”上挪出空间发表反独意见时,被学生会干事粗言辱骂,引发了部分中大学生发起“CUSU IS NOT CU”(中大学生会不代表中大学生)行动。有趣的是,另一边厢的港大学生,也曾在2016年维园集会上,指港大学生会为港独理念而放弃六四活动不代表港大学生。

大学的学生会及学联的立场态度,多年来对青少年学生以至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港澳问题智囊田飞龙分析,“以学生会为基础的香港学生运动,成为挑战和突破香港传统民主路线的主要力量”。近十年,高校学生组织活跃分子的态度越趋激化,只关注政治表态。九年前有港专激进学生对我说,“表态,就是争取公义”,至今印象犹深。我对这些论述甚感奇怪,不过,他们的路线却没有得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支持。

笔者大学年代的学生组织,十分小心“代表性”问题,学生组织发表立场声明,对署名十分谨慎,例如会用“中大学生会干事会”,甚或“中大学生会第X届干事会”。学联的会章就对外发表声明更有多重限制,类似大学学生会干事会的学联秘书处必须得到由各会员学生会首席代表组成的常委会授权才能发声明,并且在发表后要得到由全体会员组成的代表会的追认。

学生会的宗旨,一般都是代表同学谋求福祉。例如学联的宗旨是“团结及代表香港专上学生⋯⋯推广文娱学术活动,增进福利与相互了解,提高社会意识⋯⋯”中大学生会是“团结各同学,促进德、智、体、群、美之发展,谋求福利之增进,沟通同学与校方之关系,以及服务社会。”不过,除了学联外,现在一般高校学生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无法确保学生会依宗旨行事,更不会受到问责,代表不了大多数学生的声音和利益。

多年来,特别是在香港学运“火红年代”的学生会骨干,不少成了日后的治港精英。今日,我们或许要思考改革学生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