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卓言絮语:国之大者在邻里

上星期六下午,内地朋友的社交媒体群组响个不停,先是哀悼袁隆平,再而吴孟超,一个下午过百条短讯。两位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是“水稻杂交之父”,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遽然失去与老百姓性命攸关的两位国士,群内一片哀悼缅怀之声。

在片段看到民众的自发悼念行为,令人动容。袁逝世不久,灵车载著遗体由医院到殡仪馆的沿途,以千计的民众夹道相送,自发的齐声喊著“袁爷爷,一路走好!”,有人追着灵车跑,路口上所有来往的车辆都停下,一齐响按致意。由周六下午到周一早上,逾十万人前往殡仪馆外的广场致祭,队伍绵延数里。长沙的花店、快递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无数的国民送花致哀。有民众说,六十年代我挨过饿,知道吃饱饭的意义。有大学生说,在山西的父母要他来致祭,他说:“我不用再像父母辈挨饿,是因为袁爷爷。”

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是老师,为袁英语启蒙,使他“能阅读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但他矢志一脚踩进稻田,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带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第一位,近年继续闯入超级杂交水稻和盐碱地和海水种稻的领域。至今,中国近一半地区稻田种植杂交水稻,他和团队还把成果传授给印度、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亚洲、非洲和美洲国家。九十年代有美国学者说,廿一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人口会达到难以养活之数,届时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和动荡,袁当时就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与我们不远,除了大家都吃饭外,他与中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一项水稻研究,也在2016年获得吕志和奖。袁虽然享有国际和国内盛誉,出身书香,但他和吴孟超一样,直至生命最后的时刻,仍然坚持在稻田和手术室,就像一位普通的老师、邻居街坊样的生活在我们当中。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操和风骨。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