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卓言絮语:别让良知与智慧蒙尘

知名经济学刊《美国经济评论》六月号刊登了一篇由五所美国、香港和德国大学学者合作的一份研究结果“持续政治参与:抗议运动的社会互动与动态”(Persistent political engagement: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protest movements),引起了内地和香港媒体的评论,内地网评甚至以“美国在香港搞政治七三一实验,上千大学生成‘小白鼠’”为题,质疑这五人是“以研究为名,做‘颜色革命’的组织者、策划者、激励者。”笔者是高校一员,对此自然十分关注。

这项社会研究在2015年策画的,在香港科大2017及2018年的学生中抽出1100人作为实验对象,了解他们在这两年七一游行的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而其中一批被安排加入“间接诱因”,获邀协助点算参加游行人数并获得额外报酬。

大学对于对象是人的研究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因为如果研究人员缺乏良知、道德和责任的制约的话,其研究和发明会为害社会,甚至威胁人类或某些个人的安危,例如复制人类或人为改变人的基因等。这篇论文说这个研究已获五所大学的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不过,港科大表示,该校委员会在2019年底接到查询后调查发现,这项研究与先前递交审批申请时所述的不符,包括没有提及“引发参与游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以及参与者所获的酬劳与参与游行直接挂钩等,为此委员会已去信表示这项研究不再获大学批准,但研究团队拒绝接受,认为他们评估的风险与公众一般日常所遇上的一样微小。

但是,研究结果反映报酬令第一年参加游行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能够导致长期政治参与,即第二年没有报酬下游行参与率仍有提高,因为“一场政治抗议运动的参与度及持久性⋯与个人同其他游行示威者的互动有关。游行示威为志趣相投的人提供了互动平台,包括社交网络平台在内,从而编织更强大的社会纽带”,即是说,科大生有人由于参与这项研究而被带入反派的圈子并长期参与,但研究团队并没有在事前告知学生有这个风险。如果有人因此而卷入2019年的动乱,甚或被判监禁,研究团队有道德责任吗?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