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字义正改变 古文更难明

笔者在学校教的是名为“中国语文”的学科,没有指明专教什么,也没有指明不教什么。因此,通常第一堂,学生都会问,“要学文言文吗?要学古文吗?”虽然学科内容确实没有教授文言文,但这不禁让我问一句:文言文真的这么可怕吗?

所谓“文言” / “古文”,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一种古代写作手法。“文言”之所以让学生闻风丧胆,在于他们好似都读懂所有字,但组合起来就不明白了,挫败感很高。

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有很多,现列两个。

其一在于文言意思现在已不通用,以王安石《伤仲永》为例: “有文理皆有可观者”当中“文理”意思为文采和道理;而今义是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当中“稍稍”意思为渐渐;而今义是稍微。

另外,在同一文章中,常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以彭端淑《为学》为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及“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当中的“学”,分别解为学问(名词)及学习(动词) 。

“吾欲之南海”、“蜀之鄙有二僧”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当中的“之”分别解为去 / 往(动词)、的(助词)及作助词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另外,又有时出现一些现代汉语已失去的字词,再减低其可读性。正因如此,要解释看不懂、读不明的情况,笔者还是要建议大家多多阅读对译版,一来可以得知前人教导世人的大道理,又可以明白前人生活逸事,亦可理解字义的转变,何乐而不为呢?

廖尹彤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语言通用教育学部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1年12月1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