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读了一封同事转来的电邮,内心深处激动了好一阵子。电邮是一位修读“特别爱·增值”物业设施管理基础证书课程的学生寄到学校的查询电邮地址。具名,有真实回邮地址,流畅的英文,用字讲究,反映出写信人是一位学历不低,而且可能是原本的工作职位也不低的女士。
我没有接触这位毕业生,不想打扰她。“特别爱·增值”系列课程,是再培训局为职业受疫情影响的人士而设的。这个课程为转职物业管理行业而作凖备,教授基本的物业和文娱康乐设施管理、客户服务的知识和技巧等,并鼓励学员寻找个人人生和职业方向。
她说,“我是我们尊敬的学院(our esteemed college)的xxx班学生,”“由电话查询,到亲身上中心报名和面试,我的经历都是那么惬意,为询问处和行政职员的耐性和专业表现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课堂,Flora老师不单把课程内容用她的经历讲解得有声有色,更无时无刻不停地带引和支持学员,她包容、充满正能量,她的热诚照亮和鼓舞了全班,无论是半天或是全天的课,她的积极态度贯穿全课堂,无一刻减退⋯⋯”“这是我最欣赏的学习气氛,”“还有其他教我的导师,都是那么富有经验和专业。”
Esteemed college一般都是客套话,但前面用了our而不是your,还有后面的一连串的经历,使我觉得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欣赏。一位背景良好但正面临事业困难的成年人,这个课程带给她的,超越了一份新职业的机会,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群体,以及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与此相连系的体验,她感到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去年年初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四处张罗找官员,提出最急迫的不是强找职位空缺来“安置”受冲击的人,而是配对人手不足的岗位去装备转业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因为强求的职位,只会加重转职者“成为负累”的负面情绪。
Flora老师说的对,“这些课程是播种‘希望’,而导师是‘希望’的播种人。”在这群人寻找“希望”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者,都是播种人。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