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一对小姐妹的一场“角力”


地铁门刚打开,约4岁的姐姐冲到对面的座位坐下,赶忙招呼妹妹过来。同一时间,3岁左右的妹妹也机灵地找到了靠车门这边的座位,向姐姐招手。但是,大家都没有动,僵住了,画面定格。 
 
坐在妹妹身旁的我,为玉成好事,一边站起来让出座位,一边向对面的姐姐打手势;对面的一位伯伯,恐怕小姐姐身旁的一个空位不够再容下带她们的工人姐姐,也站起来腾空多一个座位。小姐妹可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腼腆地望着我们两个大人。工人姐姐习惯性地催妹妹过去,但妹妹似乎觉得很别扭,没有动身。 
 
两小姐妹分坐对面排的座椅,旁边各有一个或两个空位,足够任何一方向对方移动,但似乎两人都不想首先“让步”,只是姐姐眼神坚定一些,妹妹则很犹豫。为了促成姐妹“团圆”,我重新坐在原来座位,占据了妹妹旁边的空位,并且用眼神鼓励妹妹过去对面。之后我就佯装不再理会她们两姐妹。 
 
我这一下注意力的“留白”,给了妹妹空间,不一会,她走向姐姐旁边的座位。我看到这个情景,立即对妹妹竖起了大姆指。这个时候,姐姐旁边靠车门的乘客下车了,姐姐赶紧用手占著位置,让坐在她身旁另一面的妹妹调过去——这个原来在妹妹心目中的“皇牌”位置。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团圆结局。小姐妹的僵持过去了,妹妹依偎在姐姐身上,两人回复亲密的关系。小姐妹的角力,其实是源自对对方的守护,表面的倔强不让步,是对自己行动初心的坚持,是由于善良而产生的对峙。 
 
我们经常遇见儿童公共失序,但应对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严厉斥责,而笔者是首次在地铁遇上这堂“即兴教育课”。在公共空间这个“社会缩影”中,成年人都是潜在的教育者。而那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场景里。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