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一條沒有「是」與「否」的是非題

教育局在四月初公布了四個高中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其中最矚目的是通識教育科的更改,並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有某教師團體提出培養「批判性的愛國者」,老師如果不能講述國家發展的限制和負面影響的話,學生便不能全面認識國家。

筆者做記者時經常用「能不能講國家的負面情況」這類是非題來試被訪者,因為答案無論「是」與「否」都有大把文章可做。作為常人,凡事都有正反兩面,這類問題根本不是問題。作為一般教師,這種「會否踩界」的擔心,十分理解。作為專業教師團體,這個除了是問題外,實質似乎還是一個主張。

從教育專業出發,會講究教學的「預期效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教材(如國家的負面情況)、教學方法(如什麼形式、如何帶引等),還有評核(作業、測驗和考試)都應緊扣學習目標和預期效果。所以,首先要反問提問者,講述國家負面情況,藉此教什麼?達成什麼預期效果?打算怎樣教?講究預期學習效果還涉及因材施教及剪裁的考慮,即針對某一學生或班級,以至某一時期,都會有所調整。簡單的例如對一個經常受挫敗的學生要多講其優點,對一個長勝學生要挫挫其銳氣。

教育局的優化措施內寫明,公民與社展科改革方向是「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課程理念是透過多角度理解、研習及探究不同課題,「建構更多關於各主題的知識,建立更穩固的知識基礎;並理解課題、決策過程和不同解決方案的複雜性、考慮要點和優次」。所以,當觸及國家的不足的時候,如何能藉此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便是關鍵。

我在去年兩會期間提出了一個「關於結合教育脫貧向香港青年開展國民教育的提案」,獲得正式立案並成為「重要提案」之一。國家有貧窮人口不需迴避,而且可以正面引導香港青少年投身改變落後現象的事工中去,從中更全面認識國家,建立為國奮鬥的志願,這才是老師應有之義和道德標準。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