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言必有中:成語多被誤解 應防望文生義

我國成語源遠流長,既有豐富的故事典源,亦具實用的表義功能。日常生活中,我們以成語替代繁複的句子表達思想感情,如用「權宜之計」表示「為應對某種特別情況而暫時作出的變通方法」,以「一鳴驚人」形容一個人「平時默默無聞,突然作出令人震驚的表現」,若我們說「他以權宜之計解除公司危機,一鳴驚人,同袍無不佩服」,便已把原本冗長的句子大幅簡化了。可見,成語能讓我們的語句更精煉傳神,是很實用的語言工具。

部分少用被遺忘
因着故事典源,有些成語有特定的意義或引申義,如「曲突徙薪」引申為對事情作好準備以避免危險、「曾參殺人」引申為謠言可怖之意等。在歷史發展中,有些成語因為少用,漸漸在我們生活中被淡忘,如「懲羹吹齏」、「吳牛喘月」;有些則因望文生義而被誤用。以下介紹幾個容易令人誤解的成語。

1. 差強人意。語出史書《東觀漢記·傳五·吳漢傳》,內容記載東漢名將吳漢對劉秀諸將因戰敗而軍心散亂時,作出強力激勵。劉秀以「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之句,盛讚吳漢能振奮人心,「差強人意」即「還真能振奮人心」之意。後來我們用此語表達「表現不夠好,但大抵上尚能令人滿意」的意思。及至今日,或因望文生義之故,此語再有意義變化。如有報章寫「逾半受訪者認為該署跟進與維修表現一般或欠佳,外判商的維修質素更差強人意」,此「差強人意」明顯沒有「表現不夠好,但大抵上尚能令人滿意」的意義,也非「振奮人心」之形容。前句是「一般或欠佳」,後句用「更」表示遞進關係,即比「該署表現」更糟糕,全句可理解為「外判商的維修質素更差劣,令人難以接受」。類似誤用例子,坊間比比皆是。

閉門造車非離地
2. 閉門造車。語出禪宗史書《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原句為「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指修行者按原來法則應緣修行,便可契合古今悟境,好比在家按規範造車,出門就能行走 。今日,此語解為「只憑主觀思想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國語辭典》),可見今天已取前句為全義,意思是閉門造車者難以準確知道外間的需求標準,可用來批評管理者未能按需要制定政策,有「離地」之義。惟綜觀坊間往來溝通,此語有時被誤解為「秘密處理」之意,竟與「黑箱作業」歸為同類,特別是對「辦事過程不透明」的評論,只取「閉門」而忽略成語的完整意義。況且,「辦事過程不透明」不一定「離地」,「離地」同時可以「辦事過程很透明」,對嗎?所幸的是,誤用此語的大多是一般坊間論者而非記者、評論員等專業人士。

3. 空谷足音。語出先秦經典《莊子·雜篇·徐無鬼》,書載當時魏國幸臣女商詢問隱士徐無鬼何以可令魏武侯輕鬆談笑時,徐無鬼以「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之句,比喻當久處空曠無人之地時,一旦聽到腳步聲便感高興,形容難得而具價值的事物,後引申至難得的人、言等。此語有時被誤作「無故出現的傳言」來理解,嗚呼!當是受「空穴來風」影響矣!有時則被誤用於不當情景中,如「這建議我曾說過很多次,可惜在這裏完全是空谷足音般,沒人聽聞」。如果是「空谷足音」又怎會「沒人聽聞」呢?「空谷足音」也至少不應用來褒揚己事,正如我們不會說「今天我光臨這裏」的道理一樣。換個角度,如果說「你的見解,有如空谷足音,發人深省」,或「很抱歉,我的建議未能成為空谷足音,及時幫到大家」,則感情色彩及語義邏輯均合理了。

成語有本意、引申義、特定義,在約定俗成、實際需要下當然不宜過分執用古意;但如果連今義都搞不清楚,每每望文生義,斷章取義,那就好容易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啦。

郭錦鴻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文章轉載自2021年9月1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