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家國情懷 風華正茂

「開了山,闢了地,我們的神聖工作是拓荒,承擔著整個民族的光輝,我們還要不停地、我們還要不停地光大和發揚」。這首中大學生會會歌,筆者幾十年前在大學迎新營第一次聽到,激情澎湃,自此之後不斷犖繞於心。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前途問題風起雲湧,青年學生自自然然的捲入了大時代的浪潮中。

筆者中大四年中不少時間在范克廉樓度過。當年戴卓爾夫人訪京,堅持三個不平等條約有效後到香港,我隨一眾中大學生在機場抗議,帶去的抗議橫額還未展開,負責的同學就被便衣警察帶走,第二天再趁她到立法局時進行抗議。一九八四年,筆者跟學生會與新華社(中聯辦的前身)社長許家屯會面三小時,向他提出香港「民主回歸」的主張。

當時許家屯回應説:「香港的殖民地民主不行,英國的民主不行,美國的民主不行,大陸上的民主也不行,恐怕要創造一個香港式的民主。這是你們的責任了。究竟怎樣搞,要靠你們去創造。」他又說:「你們不是提民主、開放、自治嗎?我建議你們應該加上穩定、繁榮。自治為什麼?民主為什麼?開放為什麼?都是為了香港將來的穩定、繁榮。」

曾幾何時,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七十年代組織「中國週」,其後提出「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的綱領,在中英香港前途談判期間,帶領學界提出「民主回歸」,支持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筆者當時仰望一眾學運領袖,感到使命的召喚。

多年前有學者討論在學校通過學生會選舉來進行公民教育時提出,要幫助學生明瞭香港回歸的複雜政治轉變、建立正確的態度和認識民主與國家主權的關係,民主追求與國家統一的矛盾及其引發的政治衝突。參與性民主政治應定位於維持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之下,公民的民主不能高於國家主權,參與性公民的分殊管理(management of diversity),需要服膺於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和承擔。今日各大學的學生會,如能秉持往日學運「老鬼」對民族家國的認同和承擔,應是又一個風華正茂的大時代。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