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國之大者在鄰里

上星期六下午,內地朋友的社交媒體群組響個不停,先是哀悼袁隆平,再而吳孟超,一個下午過百條短訊。兩位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是「水稻雜交之父」,一位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遽然失去與老百姓性命攸關的兩位國士,群內一片哀悼緬懷之聲。

在片段看到民眾的自發悼念行為,令人動容。袁逝世不久,靈車載著遺體由醫院到殯儀館的沿途,以千計的民眾夾道相送,自發的齊聲喊著「袁爺爺,一路走好!」,有人追着靈車跑,路口上所有來往的車輛都停下,一齊響按致意。由週六下午到週一早上,逾十萬人前往殯儀館外的廣場致祭,隊伍綿延數里。長沙的花店、快遞接到全國各地的訂單,無數的國民送花致哀。有民眾説,六十年代我挨過餓,知道吃飽飯的意義。有大學生説,在山西的父母要他來致祭,他說:「我不用再像父母輩挨餓,是因為袁爺爺。」

他出身書香世家,父親是小學校長,母親是老師,為袁英語啟蒙,使他「能閱讀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但他矢志一腳踩進稻田,畢生致力於水稻研究,帶領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第一位,近年繼續闖入超級雜交水稻和鹽鹼地和海水種稻的領域。至今,中國近一半地區稻田種植雜交水稻,他和團隊還把成果傳授給印度、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等亞洲、非洲和美洲國家。九十年代有美國學者説,廿一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人口會達到難以養活之數,屆時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和動蕩,袁當時就説:「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袁隆平與我們不遠,除了大家都吃飯外,他與中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進行一項水稻研究,也在2016年獲得呂志和獎。袁雖然享有國際和國內盛譽,出身書香,但他和吳孟超一樣,直至生命最後的時刻,仍然堅持在稻田和手術室,就像一位普通的老師、鄰居街坊樣的生活在我們當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操和風骨。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