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言必有中:字義正改變 古文更難明

筆者在學校教的是名為「中國語文」的學科,沒有指明專教什麼,也沒有指明不教什麼。因此,通常第一堂,學生都會問,「要學文言文嗎?要學古文嗎?」雖然學科內容確實沒有教授文言文,但這不禁讓我問一句:文言文真的這麼可怕嗎?

所謂「文言」 / 「古文」,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一種古代寫作手法。「文言」之所以讓學生聞風喪膽,在於他們好似都讀懂所有字,但組合起來就不明白了,挫敗感很高。

形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有很多,現列兩個。

其一在於文言意思現在已不通用,以王安石《傷仲永》為例: 「有文理皆有可觀者」當中「文理」意思為文采和道理;而今義是文章內容方面和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賓客其父」當中「稍稍」意思為漸漸;而今義是稍微。

另外,在同一文章中,常出現一詞多義的情況,以彭端淑《為學》為例: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及「學之,則難者亦易矣」當中的「學」,分別解為學問(名詞)及學習(動詞) 。

「吾欲之南海」、「蜀之鄙有二僧」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當中的「之」分別解為去 / 往(動詞)、的(助詞)及作助詞以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另外,又有時出現一些現代漢語已失去的字詞,再減低其可讀性。正因如此,要解釋看不懂、讀不明的情況,筆者還是要建議大家多多閱讀對譯版,一來可以得知前人教導世人的大道理,又可以明白前人生活逸事,亦可理解字義的轉變,何樂而不為呢?

廖尹彤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文章轉載自2021年12月15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