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教育體系的都江堰工程 

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按照國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戰略,以推動新型工業化、鼓勵研發創新、成果轉換和創業,加速經濟數字化、生活智慧化來提高香港生產力和發展動能,這都給香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香港高等教育的參與率已達八成,而在年輕人人生早期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又扮演連接學校與社會及職場的角色。另一方面,創科藍圖落實將帶給年輕人的事業發展出路,粗略預計可分為幾類:高端科技研發創新,將科技成果轉移應用、商業化及創業,以及成為新行業或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力軍。這幾大類的出路一樣很具前景,社會也很需要,但是在性向和具體能力上卻是很不一樣的人才。 
 
香港高等教育課程必然要調整,使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透過這些課程而成為其中一類人才。而教育體系上,既要照顧差異和盡力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要,又要能夠識別和分流不同性向的年輕人,進入最適合他們潛能發揮的途徑。不過,當個人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不相符的話,就會產生各種失落和不滿,造就失敗者。 
 
香港和很多地方一樣,在教育體系的篩選和分流做法上不斷爭論和反覆,其中的概念性分歧是:尊重個人選擇與某種程度的強制性規限。 
 
中華民族實在很有智慧,我們老祖宗在治水上的創舉就是明證。二千多年前建成的舉世知名都江堰水利工程,透過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大主要工程和其他附屬工程,巧妙地利用大自然力量自行調節,成功保證即使在枯水期也有灌溉用水,而在洪水期能及時排洪以確保生命財產安全,亦解決了沙泥淤塞河道的可持續性挑戰。 
 
如果讓思維跳脫一下,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有一個自然調節的「都江堰設計」嗎?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