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Only)

一對小姐妹的一場「角力」
地鐵門剛打開,約4歲的姐姐衝到對面的座位坐下,趕忙招呼妹妹過來。同一時間,3歲左右的妹妹也機靈地找到了靠車門這邊的座位,向姐姐招手。但是,大家都沒有動,僵住了,畫面定格。
坐在妹妹身旁的我,為玉成好事,一邊站起來讓出座位,一邊向對面的姐姐打手勢;對面的一位伯伯,恐怕小姐姐身旁的一個空位不夠再容下帶她們的工人姐姐,也站起來騰空多一個座位。小姐妹可能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場面,靦腆地望着我們兩個大人。工人姐姐習慣性地催妹妹過去,但妹妹似乎覺得很彆扭,沒有動身。
兩小姐妹分坐對面排的座椅,旁邊各有一個或兩個空位,足夠任何一方向對方移動,但似乎兩人都不想首先「讓步」,只是姐姐眼神堅定一些,妹妹則很猶豫。為了促成姐妹「團圓」,我重新坐在原來座位,佔據了妹妹旁邊的空位,並且用眼神鼓勵妹妹過去對面。之後我就佯裝不再理會她們兩姐妹。
我這一下注意力的「留白」,給了妹妹空間,不一會,她走向姐姐旁邊的座位。我看到這個情景,立即對妹妹竪起了大姆指。這個時候,姐姐旁邊靠車門的乘客下車了,姐姐趕緊用手佔著位置,讓坐在她身旁另一面的妹妹調過去——這個原來在妹妹心目中的「皇牌」位置。
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團圓結局。小姐妹的僵持過去了,妹妹依偎在姐姐身上,兩人回復親密的關係。小姐妹的角力,其實是源自對對方的守護,表面的倔強不讓步,是對自己行動初心的堅持,是由於善良而產生的對峙。
我們經常遇見兒童公共失序,但應對往往是兩個極端——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嚴厲斥責,而筆者是首次在地鐵遇上這堂「即興教育課」。在公共空間這個「社會縮影」中,成年人都是潛在的教育者。而那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場景裡。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